|
邢巍 实验室主任,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主任,吉林省低碳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化学电源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电化学会会员,《电化学》编委。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日本大阪工业研究所、丹麦技术大学、加拿大NRC燃料电池研究所进行研究。 研究兴趣为可再生资源制备氢能与燃料电池,包括聚合物电解质(SPE)能源系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含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小分子催化分解制氢、闲置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先后主持过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十二五”863主题项目“先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首席专家;组织部外专千人计划中方负责人;科技部对俄专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负责人;科学院纳米先导项目中“水电解低铂催化剂” 课题负责人;主持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基础研究”(2004-2008)、“多组分协同团簇基新型PEMFC催化剂研究”(2017-2021)及多项面上基金;吉林省组织部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带头人等。多次参加中组部、科技部、基金委等国家级项目的会评工作。 系统地开展了SPE相关的电催化反应过程与机理、有机小分子电极动力学过程途径和相关电子转移理论基础、关键材料批量制备技术、核心部件电解质膜/催化电极复合体制备工艺、反应流场内多尺度传递优化、燃料电池堆整体结构与组装、发电系统集成与控制等关键问题和技术;目前DMFC发电电源系统已达到实用水平;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小分子异相常温催化分解制氢。作为通讯作者已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it.,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 Nano Energy, Chem.Commun.,等发表SCI论文>300篇,他引>5500次,H-index为40,多篇被选为高被引论文,专利50余项。多个著名杂志审稿人,如Nature Commun.,JACS,Angew.Chem.Int.Edit., Nano Energy, EES等,主编和参与出版了多部专著,如:.主编由Elsevier 出版的专著“Rotating Electrode Method and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ts”, Editors:Wei Xing, Geping Yin and Jiujun Zhang, 2014。 获省部级科技奖一次(排名第一),2015年获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培养的学生多人已获得国家青年千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大学教授。多次在全国电化学大会做大会报告及国际电化学年会特邀报告。
王宏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在日本佐贺大学能源-材料科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先后担任外国人共同研究者(Guest Associate)和COE研究员。2004年至2006年为日本福冈县产业科学技术振兴财团研究员。2006年至2008年在日本IM&T 公司担任研究员。2008年回国工作。研究方向为化学电源,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相关材料。现已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Commun., J. Electrochem. Soc., Electrochem. Commun., J. Power Sourc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其中包括一项日本专利),著书3章。单篇论文被他引最多达到115次以上。
徐维林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2001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中科院优秀院长奖学金。2012年1月起被聘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能源过程和能源材料相关的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催化研究。首创了异(多)相催化的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催化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常规催化研究方法的局限,首次成功发现了一系列常规催化方法无法获得的全新的纳米催化特性或现象。发表后很快被国际上多家别的研究组成功地用于不同的多相催化体系。对此项工作,美国NSF主页上这样评价:“这项研究开启了一扇通往更深入的理解催化剂工作时状态变化的科学之门”。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Nat. Mater.,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dv. Mater., ACS Nano等国际学术期刊,文章SCI他引800余次。
张新波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于长春科技大学(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于长春应化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无机能源材料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物、多孔石墨烯、三维有序大孔氟化铁等电极材料的生长机制和电化学性能,获得了系列新型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深入研究了空气电极和电解液对锂-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成功构筑了孔道结构合理、导电性好的高性能一体化空气电极。 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3100余次,论文引用H因子为3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1项已授权),日本专利2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20余次。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一汽集团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刘长鹏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燃料电池、SPE水电解、电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承担并参加了科技部863计划、973计划、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基金委面上、重点、吉林省科技厅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燃料电池催化剂、催化电极和膜电极集合体(MEA)、电堆组装、运行、电源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明了多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实现了催化剂的批量制备,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还有效改进了催化剂的一致性,对于改进和提高电极和电池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改进并发明了多项膜电极集合体的加工制备技术,并通过加强电池各种运行条件如水、热的管理提高了电池的性能。设计、研发、组装了多个移动式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及SPE水电解装置,并获得了实际应用。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申请及授权专利30余项,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葛君杰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百人计划获得者,2005年起至今从事电化学和燃料电池相关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于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和夏威夷自然能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美国海军办公室项目多项,在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设计与批量制备技术、电催化与机理、膜电极集合体性能优化、电池性能衰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建立了燃料电池系统性能与寿命在/离线表征新方法和燃料电池寿命衰减机理的有效评估手段,对燃料电池实用化有重要意义。在电化学与催化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目前已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ysis,Green Chemistry, Nano Energy, JMCA, JPCC等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计他引次数超过600次。目前是ACS catalysis,Electrochimica Ac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等国际知名催化、电化学相关杂志的专业审稿人。 |